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殷志兰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
 
详细内容  

浅谈续修家谱的发展趋势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19-07-09  点击:376
    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国史、方志和家谱构成了记录人类历史的三大支柱。到了二十世纪初以后,中国由于多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家谱的修纂工作逐渐停止下来。直至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一些宗族文化较发达的南方地区,开始出现了一些家族续修家谱。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观念的驱动下,与海外交往密切的浙江温州、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续修家谱。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民间自发的寻根问祖、续修家谱的热潮,此风在中国渐成气候。
    201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说,近年来,中国家谱热悄然升温,特别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修家谱更是成了一种时尚。仅常州市就有400多个家族续修了自己的家谱,其中80%都是近5年来修撰的,还有更多家族也正在跃跃欲试。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确是如此,因为家族修谱已经成了中国民众的一种社会时尚。
    不少家族在一些家族知名人士和企业家的倡导、资助之下纷纷启动续修家谱,有些人士也希望利用续谱机会留名后世、昭示子孙,以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加之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录,续修家谱关系到血脉世系的传承和完善,关系到家族的历史记忆、家族的文化和家风的传承。因而,续修家谱便成为我国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姓氏文化活动。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在1980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开始时兴祭祖、续谱、修坟,特别是续修家谱的宗族也逐渐多了起来。值此盛世,许多家族日旺,但或谋生计,或图进取,携家带眷四方迁徙者日多。一些家族中的有识之士,在他们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家族家谱编修之事。
    这些修谱者有的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甚了解,文字表达能力也有限,于是就难免会在编纂过程中存有某些不足,从而留下一些自身的特有特点。正因为大部分修谱者自身的局限,他们修谱更加强调实际的表达效果,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达意”即可,而不会介意表述的方式是否合乎传统的形式。由于这些修谱者文化水平高低不一,由此,编修之家谱质量有高有低,家谱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行文格式,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总的来说,积极性很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到了1990年代,续修家谱之风开始普及和盛行。这其中除了家族意识在起作用外,许多台湾同胞和华裔、华侨,他们到大陆寻根追祖,往往通过家谱来寻找其血缘关系,他们把家谱视作命根,加上中国家谱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成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续修的家谱也就成了这些家族自然而然的事了。
    现在编修的家谱与传统家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将家谱编成一部姓氏文化史,对族姓源流详加考订;有的加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如将族中捐款“希望工程”、义务赡养孤老、为村民无偿服务等“善举”悉数纪录下来,以晓喻后代;有的在“家规”中提倡爱国主义,维护邻里团结;有的添进许多现代化的图像资料,成为记载新风貌的有效载体。但也不应回避新修族谱中的问题,而应加以正确引导,要扬弃封建迷信糟粕,发扬中华民族爱家爱国的优良传统。
    由于家谱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国家也没有一个部门对此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管理,因此,民间家谱的编修就成了自流状态。归纳起来,当代中国民间家谱的编修,大慨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家谱编修的一个趋势,是家谱编修的方法由“小宗之法”向“大宗之法”的修谱方向发展。
    就以四川来说吧,这是一个移民省份,因在元未明初以至清朝初年,由明清朝庭分别两次发动的旷世悲壮的“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运动。入川后的各姓氏家谱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清初移民之时遗失了明代族谱,入川后无谱而重新修谱;二是清初入蜀时所带家谱,受匪患一炬而焚之,因无谱可稽而修谱;如四川兴文彭氏在《彭氏族谱》序中称:“遗憾者,辛亥革命初成,政基未奠,永宁地属川滇黔犬崖交错之地,匪势猖獗,祸患频繁,烽烟告警,田土荒芜,烧杀抢劫,枕席不安,人民受灾深重。甲寅乙卯(民国三、四年)之年,匪患更甚,大匪小匪,互相残杀,我梓里房屋,被匪患一炬而焚之,幸免者只有零散之家,不过十之一二矣。我族之木刻远传家谱,就因此而遭灭殁,致祖先之流芳事绩无稽,家族之兴范失序,是我后嗣子孙沉痛的遗恨。”三是明代族谱在明末清初因战乱散失外地,入蜀落业后又返回原籍抄来族谱,有老谱资料后,重修家谱,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大多数家族因无老谱只得凭先辈口授传闻,或记录的零星有关材料修谱。
    因此,各姓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修续谱,由于只有零星世系材料,加之修谱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或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迫,一般都是按“小宗之法”修谱,至多不过五代。而在现在的条件下,由于修谱之人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加之经济条件改善,修谱的资料信息来源渠道较多,而是按“大宗之法”修谱,家族世系少则四五十代,多则一百多代,而且内容吸取了历史上编制家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家族世系及每人的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了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材料,以代代相传。
    如四川兴文有一支李氏在2006年修谱,修谱主编是一位中学教师,在收集家谱资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次所修《李氏族谱》涵括了清代家谱元仲公入川房系,且有所扩展,内容比较全面,该谱涉及历代谱序、凡例、名士、字辈、本源、宗祠、世系、世系录、事略、行状、墓志铭、杂着、赞、规约、世系图、考、先世文翰、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等诸项内容。该谱追溯李氏渊源——从黄帝写到得姓始祖李利贞,又从李利贞写到李耳、从李耳写到李渊。从始祖李利贞至唐太宗李世民,已是57世了。又从李世民写到湖广孝感入川始祖李元仲,再写到现代族人。这种按“大宗之法”修谱的家族,现在是不少的。
    由于这些家谱是移民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自为书,家自为说”,其内容大体追溯原籍祖先,详记入川之始,详记各房人生卒住地,有的大姓宗谱记有人名人传记等。由于谱牒中记载有关姓氏世系、源流迁徙、人口消长、民族、名人事迹、世文著作、墓冢位置等,且祥实于其他史书,是研究人口变迁、风土民情、著作佚文、文物考古的珍贵资料。家谱编修的体例,由老谱格式向多元的新类型家谱方向发展。
    二、家谱编修的又一个趋势,是修谱体例由过去老家谱格式向多元的新类型家谱的方向发展。
    现在编修家谱在体例上,除了传统类型仍占大多数以外,还出现一些新类型的家谱:一种类型是有的地方将大量家谱的内容写到《村志》中去,这种情况各地都存在,但以江浙一带居多。
    《村志》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先写本村的历史沿革,历朝发生在村里的大事,再写本村的现状,包括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名人、风土人情等;后一部分写本村的姓氏,内容有“人口篇”“世系篇”,记载有关姓氏世系、源流迁徙、人口消长、民族、包括宗祠、世系、世系录、事略、规约、世系图、先世文翰等。如《河头村志》收录了52个姓氏。有的就直接称为“某氏”村志,如江西南昌就有《万氏村志》。
    二种类型是以家族史的形式出现的家谱。但是一直以来,谱谍的写作形式,仍然是一样的模式,一样的面孔,除了具有史料价值之外,而在家史的多样性和可读性方面,仍值得商榷,这种抽离了历史背景和姓氏人物活生生的性格,而使原本生动而丰富的姓氏历史,阅读起来变得味同嚼蜡,甚至影响到后人对本族历史真实而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些修谱人思考如何改变现状的问题。因此改变家谱写法,创作内容已遍及历朝本族人物和事件,对写作的切入点也愈加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姓氏谱史从题材到写法都得了一些实破。这些姓氏谱史正受到读者的喜爱。如国内有已经出版的有《郭氏史略》《程氏史略》《枫川陈氏族史》等,这是以家族史的形式出现的家谱。
    我也曾在近年来写了两本家史:一本是《彭氏春秋》,此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彭氏家史》,内容写了20回,第二部分为《彭氏族谱》;另一本是《大彭史记》,内容写了60卷,此书按照中华彭氏的发展进程,从溯源寻根,主干世系,人物业绩,流布名门,仁人贤达,文化典籍进行客观记述。深入地寻绎彭氏历史中所蕴藏的宗族智慧,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上的兴趣。《大彭史记》已于2013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三、家谱编修的另一个趋势,是修谱范围由一房一支家族的支谱、宗谱向一县或全国若干支家族的合谱、通谱、世谱的方向发展。
    当今盛世,不少家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许多祭祀祖先的联谊组织,为团结宗亲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许多家族都成立了续谱的组织机构,开展续谱工作。目前,中国民间修谱的范围,正由一房一支家族的支谱、宗谱向一县或全国若干支家族的合谱、通谱、世谱的方向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全国已相继出版了一大批家族的合谱、通谱、世谱。如《中华彭氏大典(福建巻)》《中华魏氏大宗谱》《张公君政总谱》《陇西李氏族谱》《中华杨氏通谱》《郑氏漳州谱》《福建周氏谱志》《中华庄氏宗谱》《福建蒋氏族谱》《泉州许氏大宗谱》等等。
    如中华邱氏家族,自1990年代开展寻根问祖活动以来,就以她那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邱氏历史文化的论坛上,特别是作出了编修合族通谱——《中华邱氏总谱》,总谱分为若干分谱。总谱总编室只负责设计《中华邱氏总谱》封面和编写“总谱序言”,“总谱序言”指出:“总谱总编室不对分谱进行审查”,封面和“总谱序言”都放在每部分谱的前面。
    分谱一般以县为单位的邱氏宗亲组织班子负责编修。如四川泸县邱氏家族编写的《中华邱氏总谱——泸县分谱》,共收录泸县五支邱氏(他们都是在明清不同时间迁到泸县来的)。对原族谱及家史资料进行重新撰写、核实修订,分谱中吸取了故谱纂修之长,也改进其不足之处,在记述某公生于、死于、葬于外兼记生平,分房序列,使嫡派纵派一目了解。其内容除按照统一设计的《中华邱氏总谱》封面和附上“总谱序言”外,内容已较全面,涉及历代谱序、凡例、本源、名士,泸县五支邱氏世系、世系、字辈、宗祠、世系、世系录、事略、行状、墓志铭、杂着、赞、规约、世系图、考、先世文翰、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等诸项内容。
    其实,《中华邱氏总谱——泸县分谱》本身就是一个县范围内的五个宗族的合族通谱。中华邱氏家族编修总谱的这作法,由于将分谱放到县一级的范围去编写,在号召族人、收集家谱资料和资金筹集等方面可操作性强,容易被族人接受。
    又如中华孔氏家族,在民国谱修成60年后,于1998年启动了《孔子世家谱》第五次续修工作,由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这名80多岁的香港商界人士,承担起《孔子世家谱》续修的重任。他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收集族人资料。耗资千万、历时十年的第五次《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已于2009年全部完成。续修的《孔子世家谱》全谱共八十册,四十三万页,约二千万字。新登记孔子后裔人数已超过130多万人,加上原民国谱中的近60万孔子后裔,新谱后裔总人数超过200万之众。
    根据《孔子世家谱》最新登记情况,从二千五百多年前至今,孔子世家已繁衍至八十三代。《孔子世家谱》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各代遵循着既定的辈分,比如75代为“祥”,76代为“令”,77代为“德”,从名字上就能知晓这一支繁衍到哪一代。孔子后裔的辈分从56代以后是预先排定,目前已排至105代。新谱与旧谱相比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家族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首次录入家谱。因通婚或生活所迫变更为回族、苗族、水族、哈尼族、景颇族、土族、东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后裔,还有旅居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外籍后裔近四万人录入家谱;二是家谱信息量增加,旧谱只收入姓名,新谱增加了性别、配偶、学历等个人信息;三是实现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并被赋予分类统计功能,对研究儒家学说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都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家谱编修的再一个趋势,是家谱编修的载体,由书面谱向电子谱和书面谱共存的方向发展。
    家谱编修的再一个趋势,是修谱的载体由书面家谱向电子家谱和书面家谱共存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网络分布广泛,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联络手段。“电子家谱”的出现,“姓氏网站”的诞生,家谱在网上的“动态更新”和在网上浏览家谱已成为新时尚。用计算机网络汇总“炎黄子孙脉络”就有了可能。在数字化家谱时代,家谱库变成了数据库,家谱资料在数据库中的排列是列序的。但当我们给它一个指令时,他们却能以极其有序的方式显示和输出。在数字化时代,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中国家谱进行保护、收集和利用,从而给家谱材料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创造条件,是中国家谱开发的新思路。21世纪现代家谱的编修,应逐步趋向于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将给家谱的整理与利用带来巨大变化。
    家谱数字化实际上是通过扫描或文本的方式,将现存纸质型家谱资料(包含文字、图片)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化储存,以便于保存、阅读和网络传输,读者可以方便地在不同地点同时通过计算机来阅读和检索。数字化处理后的家谱文献,有如下特征:家谱信息容量大;数字化后的家谱资料可以包含图文、声像等内容,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内容也更丰富;相同的储存容量相比,数字化存储的家谱资料成本更低;由于数字化家谱信息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能够允许若干查询者同步利用同一份家谱文献,因而,家谱信息的利用率可大大提高;与网络相连接,还可以实现远程传输,达到家谱资源共享的目的;能避免家谱原件因长期或永久保管造成的自然或人为损害,从而延长了家谱文献的生命。
    从以上特征来看,家谱文献的数字化处理绝不仅仅是将纸张载体变成电子形式的翻版,而是将其原有内容与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公众学习、研究的信息宝库和有效工具,它奉献给读者的是过去渴望而不可求的丰富、准确的知识与家谱资料。由于家谱数字化能够带来这么多好处,因此,国内外家谱的数字化工作已呈蓬勃发展之势。
    然而,由于国内外,尤其是中文与外文家谱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一样,再加上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资金投入、社会需求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家谱数字化的道路也不一致。加快中文家谱数字化进度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投入。因此,相关人士应该改变观念,将目光由一个单位、一个家族、一个姓氏投射到全社会中去,以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将社会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吸引到这项工作中来。而数据库建设是中文家谱数字化的基础和保障。这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全文数据库的建设。
    在当今资金、技术、人力等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开发一批专题数据库,如人名数据库、目录数据库、文化与著述数据库、宗族数据库、图片数据库等等,同时,加强各专题数据库之间的沟联,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专题数据库的效用。在条件成熟时,再行开发全文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中文家谱数据库标准。选择和开发合适的软件,进行数据库规范化设计,使建立的家谱数据库具有易用性、可扩展性、关联性、详实性等特征。
    由于中国家谱是各民族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各种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它对研究我国的人文发展,及其构成有着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值得我们倍加保护、珍惜和传承。总之,中国家谱是前人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包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和了解姓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姓氏来源比较单一,因而他的发展脉络也十分清楚。这对于考察姓氏的源流沿革,播迁分布,血型样本,对于研究中国人的生命起源、社会文化的进程,具有独特的价值。
(原载《华人家谱网》  作者:彭开富)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