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殷志兰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
合肥殷氏专程来苏寻根谒祖
 
详细内容  

家谱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19-09-17  点击:549
    一、资料质量
    1.资料全面、广泛
    新家谱是以客观可信的资料为内容,运用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手段来编纂的,反映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作。没有大量的、全面的、翔实可靠的资料, 就编修不出一部合乎质量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家谱。
    谱书是分门别类,横排竖写,横排,就是将家族内容分门别类排列,拟定篇目,资料必须门类齐全,横排不漏项;竖写,各篇目都从事情发端起,顺时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搜集资料必须贯通古今,竖不断线也不是家族年年月月的事都要记述,主要是反映家族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大事、要事不能缺。谱书是以雄厚数量的资料为基础的,搜集时,应当巨细兼收,宁多勿漏,越多越好。凡是有关家谱的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都要收全。这是编修家谱前期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应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全面占有资料。
    2.资料真实、准确
    资料真实是谱书的生命。家谱是传世之书,必须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就靠资料真实、准确无误,资料不仅要多,要全,重要的是要真实。对资料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细致考证,切实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不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实物资料,往往带有糟粕和偏见,甚至作伪,是非颠倒,以假乱真,也难免有某些谬异。在编写家谱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做好资料的鉴别、考证工作,方能去伪存真,剔除糟粕,澄清谬误,为编修家谱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
    3.体现时代特点和家族特色
    家谱最显著的特点是资料性,以资料取胜。但是,资料不是只罗列一堆表面现象,应当反映家族发展的本质特征。搜集到了资料,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出反映本质特征的资料,从记述家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反映家族的基本面貌、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使家谱成为资料的科学汇编,提高家谱的使用价值。
    根据“详今略古”原则,重点搜集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的资料,反映家族成员投入改革,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的历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资料有一般性资料和典型资料。典型资料具有代表性、生动性和说服力、震撼力。要选择典型资料突出时代精神和家族特色。
    4.正确使用旧谱
    中国家谱,据专家分析,目前有两万多种,史料十分丰富,涉及面很广,是编修新家谱极为珍贵的材料库。但是,旧谱中的资料有精华,也有糟粕。盲目搬用,或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能盲目全盘照抄照搬,也不能一概不用。旧话中的家训族规,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普遍的,但其中也有些资料仍然可以吸取或加以改造后使用。比如,家训族规提出的耕读传家、勤劳为本、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戒奢侈、戒赌博、戒攘窃、戒酗酒等都可以使用。有的资料虽然不能直接使用,但可以备征,被我们用来征考。我们应当下工夫查阅旧谱书,尽可能地搜集到备征资料,以供选用。
    二、体例质量
    体例包括体裁和几例,专指一类著作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体制形式,不同的著作都有其相应的体例。家谱是一种家族生活史的综合性著作,也有其特殊的体例。家谱体例源于上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定型于宋代,到明清时期更加完善和成熟。
    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生活极其丰富多彩,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旧家谱的体例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时代的需要,旧家谱的体例必须改造和创新,构建适合于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新体例。探索和规范新家谱体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体例由体裁、结构和章法三个要素组成。体例的质量就在于规范家谱的编写体裁、结构和章法。
    由于家谱是家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内容极为丰富,需要用多种体裁来记述。新家谱体例应包括序和凡例、词堂和坟墓、述略、姓氏源流、世系、居住地地情、迁徙、大事记、人物传、字辈谱、家训族规、 文献、附录等13种。新增加了述略、居住地地情、大事记三种。“述略”置于谱书主体部分的前面,起到一个导阅的作用,勾画了家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总体轮廓。“居住地地情”主要记述家族成员在当地历史、地理的环境下兴乡创业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使家谱更好的体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突出时代精神和家族特色。“大事记”是吸取地方志的体裁,丰富家谱体例。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记述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和要事,展示家族对社会的贡献和风范。
    经过这样的设置和探索,新家谱除前言后语外,主体部分共11个部分。谱书前有序、后有附录,主体部分以述略为纲,大事记为经,11个部分为“纬”,以时系事,横排竖写,纵横交叉,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家谱结构应该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旧家谱的结构大多数是分类叙述,根据家谱的规模,有的几卷,有的十几卷,有的上百卷。新家谱的结构,根据家谱的内容,可以选择卷(篇)、章二层次式组合,或(篇)卷、章、节三层次式组合,也可以采用卷(篇)章、节、目四层次式组合,几种形式都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新家谱的结构应体现结构科学、层次分明、主次有别、横成系列。新家谱章法指的是家谱篇目和编写的方法。篇目是谱书的总体设计框架,是用以指导搜集资料和进行编写的提纲和依据。篇目的拟订做到全局在胸,不遗不漏,突出特点,合乎科学,反映现实。
    三、文字质量
    家谱内容十分丰富,是博采诸体写成的出版物。古代家谱秘不示人,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本质上说,家谱也是一种信息。因此,家谱成为一种公开的出版物。这就要求编写新家谱时,要把好文字关,重视谱书的科学性和全书的一致性,文字要统一规范。
    1.称谓。记述历史时期的政权机构,采用当时称谓,按照一般习惯通称,如“明朝”、“清代”、“中华民国”。不用“满清”,不加“反动”、“腐朽”等政治定语。对于人物称谓,直书姓名,不加虚衔和褒贬之词。官职务称,概用当时的实职,一般不再写“先生”或“同志”,也不使用“该人”、“该同志”。对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称呼,如“毛主席”、“周总理” 等也可以用,但以称“毛泽东”、“周恩来”为好。
    2.时间。年份应书以全数,凡公历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凡世纪、农历年月日一律用汉字表示。生卒年代、年龄、年度等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在括号内注明人的生卒年可不必加“年”字,如“司马迁(前145一前87)”。公元前的世纪、年代要加“公元前”字样。公元后的世纪、年代可以不加“公元” 字样。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一律采用中国历史纪年法,先写朝代名称再写年号,所用数码皆用汉字,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可省去“公元”和“年”,如:清顺治元年 (164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纪年,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951年。年号一般使用全称。记述时间要准确,类似“今年”、“明年”、“上个月”这样的时间名词不要使用,而应写具体时间。不要使用不确切的时间概念,如“最近”、“目前”、“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等。年份、年代不用简称。如 1992年不能写成92年;20世纪80年代不能写80年代。
    3.数字。习惯用语数字、语汇和成语中数字、表达性语言中数字及数字专门名称,一律用汉字表示,如“腊月初八”、“丢三落四”、“七七事变”、“三中全会”等。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时,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 隔开,如四十五六岁,四五天,六七十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范围时,用波浪式连接号“-”连接,如1500-3500元,100-300米,30%-50%。统计数字要按新规定正确使用阿拉伯数字;表格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引文中分数用汉字表示,如 “四分之一”;百分比(包括千分比数)用阿拉伯数字,如“25%”、“15%”等。
    4.度量衡。古代度量衡,可以尽量采用当时的制度,一般不换算,以免造成讹误。
    5.引文。引文要忠于原文。凡属引用的文字,以双引号“” 标出;未标点者,应进行标点,并注明出处,以便校核和查阅。引文有错字时,用括号()写入正确的字。引用译文时,应选择准确的译文本,译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等应统一。
    6.注释。“注”是对外文中难懂的术语、典故,于第一次出现时标注。新家谱的注释采用“页末注”。需作注的地方在右上角标出序号:①②③……有些地方可以随文注释。
    7.地名。使用省或市、县名称时,应具体写明“xx省”、“XX县”,使用第三人称,不使用“我省”、“我县”这样的代名词。记述历史沿革和古人的活动、籍贯等,可用古地名,在括号内注明今地名,如“临安(今杭州)”。其余,一律使用今地名,必要时在括号中注明古地名。
    8.货币。遇到货币问题时,一律写当时的货币名称,其币值一般不折算。在特殊需要的地方(如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时)也可考虑折算。
    9.选录。重要的文献选、辑、录、存必须如实摘录,不能随意改动,对于历史条件限制而出现的隐讳、难懂的、不甚通顺的语句,只要其意义基本明了,也不要改动,要忠于原文。若有错字也不要改动,可在括号内注正字。历史档案中的人名,也不要轻易删改。
(原载《汉文化传承》公众号)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