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旧家谱,想要修谱怎么办?《莱芜胡氏族谱序》云:“修谱之事,难也。创修,更难也。”《宁乡袁家桥袁氏创修族谱序》也说:“故修谱难,创修尤难,至创修我族之谱,则难而又难。”但凡事总有第一次,有家族知难而退,变成一代代的遗憾;但也有家族迎难而上,但因不知其法,而事倍只功半。“思绥草堂”有一部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山西盂县《新修张氏族谱》,不分卷一册,在族谱“凡例”开首第一句就是“余族旧谱失传”,也就是说没有旧谱可供参考。那么,怎么办呢?在族谱“凡例”中说得很明白,可为无旧谱家族借鉴。
《新修张氏族谱·凡例》共八条:

1、余族(注:指本姓氏的宗族群体)旧谱失传,编订叙次(注:按顺序,即谱中的辈份),悉稽(注:描述对某件事情的全面考察和详细研究)之祖茔碑石(注:指祖辈坟地上的墓碑),以及族中父老(注:指宗族中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平日言之可据(注:可作依据)者,否则,宁(注:宁愿的意思)阙(注:通‘缺’。缺失)而不敢妄纪(注:指违反法度的荒诞行为,或对规则的非分逾越)。
2、一世下序次(注:排列的次序。即世系辈份)无考(注:表示祖先的信息缺失或无法考证),正庶(注:古代家庭区分子女的身份和地位。正,正妻所生子女,享有较高的地位,正统继承人;庶,非正妻所生,地位较低,非正统亲属关系)昭穆(注:宗庙或墓地中区分辈份的排列制度。始祖居中,二世为昭,三世为穆,以此类推)弗能(注:不能够)详明,谱以里居(注:聚居于里中;寓所,住址。即聚居村庄)纪(注:同‘记’。记录;登记;录载)其股系(注:人群分支)。
3、谱取联绎(注:连续不断),尤贵分明。故按股绘图,或一股一图,或一股数图,每图标里居(注:聚居村庄)于巅(注:顶部),俾(注:使)览者展卷了然(注:形容事物全面呈现)。
4、族谱,家乘(注:家史)也。述先世(注:祖先),示来兹(注:泛指今后;引申为未来的时间),非仅胪列(注:陈列;罗列)其名。故凡忠孝节义(注:泛指提倡的道德准则),以及片善微长(注:指的是微小的优点和长处),足为后裔矜式(注:意思是敬重和取法;犹示范)者,巨细必录。
5、易始乾坤(注:‘易经’中的前两卦是乾卦和坤卦,象征着天地、阴阳和宇宙的基本构成),诗首关雎(注:‘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父母敌体(注:意为父母犹如天地,彼此之间没有尊卑之分)也。纪其考,未可(注:不可或未必可以)遗其妣(注:失去、去世的母亲)也,其前后偏正(注:即正妻偏室的意思),或难于遍查细分(注:详细分别)者,统书(注:统一书写)“配”以括之。
6、妇德(注:妇女的品德修养)莫贵于贞洁(注:指妇女在节操上没有污点)。吾族母氏(注:泛指本族为母的妇女)有矢志守节(注:立志坚守节操)者,无论曾经旌表(注: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的人,具体方式包括立牌坊、赐匾额等)与否,概载于谱,俾勿就湮(注:埋没)。
7、先人(注:祖先)代远年湮(注:形容年代极其久远,导致相关记忆或考证难以追溯),其子若孙(注:泛指子孙后代)有不能纪(注:记忆;记载;记录)者,未敢(注:不敢,谨慎的表达)定其为无传(注:指没有生传宗接代的人)也,谨录其名以俟考(注:等待考查)。
8、凡先人后裔(注:指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之室(注:指妻子),其姓有难于稽(注:考查)者,阙(注:空缺)以待补(注:等待补充)。
家谱是家族的血脉之书,尚若旧谱失传,该如何从头创修?两百多年前的《新修张氏族谱·凡例》给出了答案。这份凡例不仅是一部家谱的编纂指南,更蕴含着对今人修谱的深刻启示,没有老谱不可怕,关键是用心、务实、存真。从中得到启示一:实事求是,宁缺毋滥。古人修谱时,若旧谱失传,便以祖茔碑刻、族中长者的可信口述为据,绝不凭空捏造。这种态度对今天的启示是,修谱的核心是真实。即便资料零散,也应优先保存可信信息,不确定的宁可留白,也不“为完整而编造”。启示二:灵活记录,脉络分明。张氏族谱以“里居”划分家族分支,用绘图标注各支系的地理分布。这提示现代人,家谱可突破传统格式的局限。若世系不清,可通过地域、职业、重大事件等线索建立脉络,甚至用图表、地图辅助呈现,让家族历史更直观。启示三:传承精神,超越名录。古人强调家谱不仅是名字的罗列,更要记录“忠孝节义,片善微长”。这启示我们,家谱的核心价值是传递家族精神。今天修谱时,不妨加入祖辈的故事、家风家训,让后代感受到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启示四:尊重女性,存疑待补。重视女性角色,凡例中明确要求记录母亲与配偶,“纪其考,未可遗其妣”,这在传统家谱中难能可贵。今天修谱更需主动纳入女性成员,补全家族历史的完整面貌。
古人在无旧谱可依时,尚且以智慧与耐心开创新篇。今天的我们,更应秉持“宁缺毋滥”的求真之心,善用科技工具,让家族历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修谱不仅是寻根,更是在血脉中播种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如凡例所言,“谨录其名以俟考”,只要开始,便不惧路远。
【根据“思绥草堂”公众号提供资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