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文化传承,是族事永恒的话题 一一…
海州殷氏举行乙巳清明祭祖活动
江苏殷氏举行乙巳年清明祭祖活动…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详细内容  

古文中的序、记、铭、说、表、论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5-04-25  点击:70

在品读古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更会被其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所震撼。这些文体犹如璀璨明珠,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各具特色。它们既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独特审美的重要体现。对于家谱研究爱好者来说,想要更好地理解古文精髓,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至关重要。序、表、铭、记、书、说等文体,或庄重典雅,或清新隽永,或雄浑磅礴,或婉转含蓄,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画卷。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应用场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的思想追求和审美趣味。为便于家谱研究爱好者对家谱的更深层的研究和更好地阅读古文,整理编11 种常见的古文文体,作一解析,供学习参考。

一、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又叫“叙”“引”,多是交代著作的写作缘由、成书经过、编次体例等内容的文章,相当于今天的“前言”“后记”等。赠序则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例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等。

二、。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一般以游记为主,主要记述旅途见闻,描绘山水风光等,有时也借此抒发个人心志和愿景,一般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陶渊明《桃花源记》、柳宗元《小石潭记》等。

三、。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语言精练有韵律,篇幅大多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之意。例如刘禹锡《陋室铭》等。

四、。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记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说”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说相似。例如周敦颐《爱莲说》、韩愈《师说》等。

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向帝王君主的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统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寻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已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例如:李密《陈情表》、诸葛亮《出师表》等。

六、系统论述观点的文章,阐述政治、哲学或史论观点,逻辑缜密,实施磅礴。例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等。

七、。是中国古代一种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其特点是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要求声谐协讲究藻饰和用典,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如曹植《洛神赋》、苏轼《赤壁赋》、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展示了古文赋的艺术魅力。

八、即书信,古代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九、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已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

十、辨。这类文章主要用来发表自已的主张或阐明道理,或者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他人的言论。如范缜的《神灭论》等。

十一、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文体,也称上疏。这种文体通常用于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议、反映社会情况或请求皇帝裁决某些问题。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编辑】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