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读古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更会被其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所震撼。这些文体犹如璀璨明珠,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各具特色。它们既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独特审美的重要体现。对于家谱研究爱好者来说,想要更好地理解古文精髓,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至关重要。序、表、铭、记、书、说等文体,或庄重典雅,或清新隽永,或雄浑磅礴,或婉转含蓄,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画卷。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应用场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的思想追求和审美趣味。为便于家谱研究爱好者对家谱的更深层的研究和更好地阅读古文,整理编辑11 种常见的古文文体,作一解析,供学习参考。
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又叫“叙”“引”,多是交代著作的写作缘由、成书经过、编次体例等内容的文章,相当于今天的“前言”“后记”等。赠序则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例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等。
二、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一般以游记为主,主要记述旅途见闻,描绘山水风光等,有时也借此抒发个人心志和愿景,一般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陶渊明《桃花源记》、柳宗元《小石潭记》等。
三、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语言精练有韵律,篇幅大多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诫之意。例如:刘禹锡《陋室铭》等。
四、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记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说”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说相似。例如:周敦颐《爱莲说》、韩愈《师说》等。
五、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向帝王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统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寻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已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例如:李密《陈情表》、诸葛亮《出师表》等。
六、论。系统论述观点的文章,阐述政治、哲学或史论观点,逻辑缜密,实施磅礴。例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等。
七、赋。是中国古代一种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其特点是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要求声律谐协,讲究藻饰和用典,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如曹植《洛神赋》、苏轼《赤壁赋》、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展示了古文赋的艺术魅力。
八、书。即书信,古代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九、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已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
十、辨。这类文章主要用来发表自已的主张或阐明道理,或者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他人的言论。如范缜的《神灭论》等。
十一、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文体,也称上疏。这种文体通常用于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议、反映社会情况或请求皇帝裁决某些问题。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