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殷志兰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
 
详细内容  

探讨殷帝辛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08-24  点击:729
     编者按:本文摘自贴吧《殷商天下》,是一篇讨论殷朝末代君主帝辛的交流文章,该文从囚文王、伯夷投周、征东夷、牧野兵败等方面分析帝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观点鲜明,把当作“暴君”冤枉了二千多年的一代帝王形象拔乱反正,周人的侮辱、蔑视之词统统推倒,还原历史真相。用现代价值观评判,帝辛是古代一个成功君主、一代伟人,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他的开疆拓土、促进中原文明传播、发展华夏生产力等等功绩将永远不可磨灭!
     殷帝辛“长巨姣美”,“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是殷朝的最后一位国君。他不但长得高大、威武、漂亮,而且“资辨捷疾,闻见甚敏。”颇有名气。但他也有缺点,“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长期以来,人们对他也颇有争议。有人说他好,有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有人说他坏,是暴君,是典型的暴君。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孰是孰非?殷帝辛是个值得探讨的人物。帝辛的出名仅仅是因为他残暴吗?如果仅仅因为他残暴,人们为什么把一个残暴的人时时挂在嘴上呢?中国历史上的暴君不止他一个,为什么独独帝辛争论了几千年?如果看史书,记载帝辛坏的很多,终有人不服,为他争辩,这就更值得探讨。现根据看到的一些资料,加以整理,综合起来看,说帝辛是暴君,确实是很冤。这一几千年的冤案也确实该平反了。
     一、从囚文王看帝辛     文王被囚一事,历来被当作帝辛残暴的一大罪状。文王是怎么被囚的呢?《金楼子·兴王》曰:文王增修政三年,四方诸侯皆服。崇侯虎谮之于纣。纣不纳。费仲又言于纣,想要杀死文王。纣不从。九年春三月,文王率六州诸侯朝于殷。崇侯虎又谮之。纣怒,囚文王于羑里。从此看帝辛囚文王的原因是文王威胁到了殷的安全。
     《史记·殷本纪》曰: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候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从此看帝辛囚文王的原因是文王不满帝辛的残暴。《史记·周本纪》又曰:祟侯虎谮西伯於殷纣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於羑里。从此看帝辛囚文王的原因与《金楼子》说相同。同一本《史记》对帝辛囚西伯的原因,记述竟不一致。
     《吕氏春秋·行论》又曰:昔纣者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於庙。文王流涕而咨之,纣恐其叛,欲杀文王而灭周。文王说,父虽无道,子敢不事奉父亲吗?君虽不惠,臣敢不事君吗?哪一个侯王能叛国君呢!听了文王的话,纣王就赦免了文王。从此看帝辛赦免了文王,没有囚禁文王。
     《史记》与《史记》、与《金楼子》、与《吕氏春秋》的记述都相互矛盾。究竟哪种说法真实可靠,我们无法作出判决。     这里不去考证哪个说法正确,只按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囚文王于羑里而不是赦。文王在被囚期间干什么呢?写书,“文王拘而著《周易》。”说明文王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并未遭到太大的折磨,否则,他是不会静下心来写书的,而且周人也没有宣传文王在狱中如何受虐待,如果文王真的受虐待,周人是绝对不会放弃这个攻击帝辛的机会的。由此看,帝辛残暴吗?
     有言曰:纣杀伯邑考而为羹,让文王吃。这事不可信。帝辛对文王尚且不虐待,他何必要杀他的儿子以增加仇恨,激化矛盾呢?况且,《淮南子·汜论训》曰:立子以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说明文王长子伯邑考不能继位,是其父把他“舍”了,而不是帝辛把他杀了的。 
     “商王朝要全力对付东夷,为了稳定后方,又把他释放了。”(《中国古代史》)文王出狱之后,纣王“杀牛而赐之”(《淮南鸿烈》)。帝辛宴请文王,并不无愧疚地对文王说,告你状的是一个长鼻决耳的人,文王说,这是崇侯虎的形象。作为一个国君,连谁给他报告的人都告诉被告者,这似乎显得幼稚可笑。后来,帝辛为了安定西方,就依靠文王,赐文王弓矢斧钺,让其获得征伐大权,为巩固殷的后方作贡献。为了名正言顺,帝辛封文王为西伯。
     帝辛囚文王的原因说法不一,是囚了还是没囚的说法矛盾很多,对此,我们会产生诸多疑问。退一步讲,帝辛囚了文王,又从哪里能看出帝辛对文王的残暴呢?放出文王之后,帝辛又是赐牛,又是宴请,还不无愧疚地解释囚的原因,还授权,还封官,帝辛憨厚、热情、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帝辛对文王有情有谊,有信任有希望。就连文王取得征伐权之后,伐犬戎,征密须,败耆(即黎)国,伐邗,伐崇,帝辛都不怀疑他另有图谋,这还引起大臣们对帝辛的极大不满。事实是文王利用帝辛对自已的信任,完成了对帝辛的战略包围,打下了灭殷的坚实基础。
在这里看不见帝辛的残暴,倒是见到了文王的不义。
     二、从伯夷投周看帝辛
     伯夷叔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们是圣之清者。古人对伯夷叔齐投奔周国多有记载。但他们到周国之后的情况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吕氏春秋·诚廉》记截:伯夷、叔齐二人听说西周“有道”,便投奔西周去了。到达西周,文王已死,武王当政。他们深入观察西周的道德风尚,发现武王派叔旦去策反帝辛的高官胶鬲,以“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条件,签订盟约,一式三份,一份以牲血处理之后埋在四内,然后各执一份而归。又派召公去策反微子启,以世世代代为长侯、又以桑林、孟诸这两个地方送给微子为条件签订盟约,一式三份,“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听到这些事情之后,相视而笑说:熹,奇怪啊!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道”。武王用这种办法对待殷国,就是“以乱易暴”,现在天下昏暗,周德衰败,与其在周国混而玷污自身,不如避开他们而洁身自好。于是,他们隐居起来。
     《史记·伯夷列传》曰:“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伯夷对武王的指责可谓严厉,说他不仁不孝。尽管伯夷对帝辛有意见,但他承认帝辛仍够格当国君,仍称帝辛是国君。认为武王们更道德败坏,与之共事就是玷污自己。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以之为耻,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饿死于首阳山。
     一位大圣人不惜以死对武王伐殷进行抗争,可见武王伐殷的不义程度。可惜这件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没引起后来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实在可悲!可叹!“圣之清者”的死是白死了。伯夷叔齐的言行具有代表性、权威牲、可靠性,我们应该从这里悟出一些东西。
     三、从征东夷看帝辛
     战争可以掠夺财物以自富,帝辛征东夷为什么损失了大量的财物呢?可见他没有“掠取”那里的财物以自富,而是一切开支自已支付,或许对那里还有一定补贴。“纣王每战胜一国都要把那里的财物抢掠一空”之说,可以休矣。
      “攸侯喜征抚东夷林方、人方、虎方、粤方,迁殷民十五万与林方、人方等同化”(《殷人东渡美洲》)。可见帝辛征东夷并非以掠夺财物为目的,也不是用纯粹武力镇压,他用的是征讨加安抚办法,所以董作宾用征抚一词。东夷来扰乱,我就征讨,但又把东夷人看成自已人,加以安抚,并且派十五万殷民去与他们同化,使他们彻底与自已溶为一体。这怎么能说纣王残暴呢?这就是殷帝辛“征”东夷、东夷人“服”殷、东夷从未叛殷的原因,也是殷亡后东夷人叛周,甚至是多次叛周的原因。
     帝辛征服东夷的大军始终没有投降周人,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帝辛的十万东征大军一夜之间成了无家可归的游子,摆在他们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向周人投降,命运不堪设想;二是逃往海外,命运也不容乐观。他们选择了宁可冒死出海也不投降周人的道路。经专家考证,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到了美洲,并在那里定居下来,这就是今天的印第安人。关于殷人东渡的问题,中外专家早己有论述,地下文物也有证明,印第安人代代相传,他们是三千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美洲的,他们的祖先是殷人。
     帝辛的东征大军宁可冒死去寻找新的生活,也不投降周人,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忠于殷国,忠于帝辛。否则他们可以投降,可以溃散,可以自谋生路,何必冒死集体出海呢?如果帝辛残暴,军队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忠于一个残暴的娇君主吗?如果武王仁慈、爱人,这些军队为什么不奔向爱自已的人,而宁可死在海里也不投降武王呢?
      四、从《牧誓》看帝辛
     《牧誓》是武王伐殷的誓词,它集帝辛罪过之大成。《牧誓》指出帝辛三大罪过:
     1、听信妇人的话。我们说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为什么妇人的话就不能听呢!为什么听妇人的话就是罪过呢?母鸡打鸣家庭就要败落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这一条不仅不是帝辛的过错,反而说明帝辛的思想进步、观念更新,他不但不再把妇女看成祸水加以歧视,而且对他们的正确意见加以采纳,这是好事,优点,根本不是什么罪过。反过来恰恰证明武王的思想是落后的。
     2、不祭祀祖宗和上帝。殷人信鬼神,帝辛鬼神观念有点淡薄,祭祀鬼神不够按时,所以武王对帝辛大加指责。在今天来说,这也谈不上什么罪过,是一种进步。假如人们不怀疑鬼神,不放弃鬼神,科学如何得以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武王对帝辛的指责也是错误的。
     3、任用四方逃亡的奴隶而不任用同宗兄弟。在奴隶社会,奴隶不被当成人,而被当作财产,可以随便打骂、买卖、杀死、送人。殷帝辛能任用奴隶,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对四方许多逃亡的奴隶崇敬、提拔、信任、重用,任用这些人作卿士大夫一类的官,这就更了不起了。殷帝辛真是解放奴隶第一人。
     武王还指责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奴隶、做官的奴隶,残暴地对待“百姓”,在殷的国都任意犯法作乱。这里的“百姓”概念要搞清楚,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百姓。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在殷朝“显然,百姓是贵族。”解放了的奴隶“任意犯法作乱”,“残暴地对待”奴隶主贵族,这是大好事,无疑这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必然引起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任用奴隶做官,自然就影响了奴隶主做官,影响了同宗兄弟做官。所以,奴隶主贵族、同宗兄弟都反对帝辛。
     这种先进与落后,改革与守旧的斗争,进行得轰轰烈烈。武王完全站在旧势力保守势力的一边,指责帝辛,这也是错误的。有人说殷帝辛“众叛亲离”,可能就是帝辛解放奴隶,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奴隶主“众叛”了,帝辛任用奴隶做官,不任人唯亲了,所以“亲离”了。如果站在奴隶主贵族立场上看殷的形势、看帝辛的改革,就是“僻乱”,就是“残暴”,就是“昏暗”。从今天的角度看,《牧誓》对帝辛的指责,都不是罪过,反而证明帝辛的思想是进步的,是超前的,这是成绩,是功劳。
     武王为什么要如此指责帝辛呢?目的就是鼓动所有的人反对帝辛。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迷信鬼神,武王指责帝辛慢待鬼神,达到其发动广大群众反对帝辛的目的。殷帝辛解放奴隶,甚至让奴隶做大官,所以,许多小国的奴隶都跑到了殷国,只要好好工作,帝辛就信任他。文王为了拉拢一些小国,与帝辛对着干,大力宣传奴隶们跑到天边也得把他抓回来,各国不得收留他国奴隶。帝辛不听这一套,收留了他国奴隶。武王攻击帝辛的奴隶政策,必然得到其他小国奴隶主的拥护,从而跟着他反殷。武王攻击帝辛的用人政策,从而得到殷国奴隶主们的支持,也跟着武王反殷。         五、从牧野兵败的原因看帝辛     牧野之战帝辛为什么失败了呢?原因很多。《左传·宣公》: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意思是:帝辛依仗自已的才能和强大的力量,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认为谁也奈何不了他。所以灭亡了。《史记·殷本纪》曰:帝纣资辨聪颖,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帝辛确实有才,但也恃才,恃才必骄。所以帝辛又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已之下。殷又是一个大国,文化先进,物资丰富,所以,纣王更加骄傲。谁也不放在眼里,认为谁也奈何不了他。
      孟子认为武王利用了一个好时机,才取得伐殷的胜利。这一年,周国正遭遇饥荒,农民们愿意出去作战,藉以取得食粮(《中国通史简编》)。殷国国内兵力空虚,帝辛毫无戒备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周人悄悄偷袭,确是一个好时机。《墨子·七患》:纣无得武之备故杀。意思是帝辛对武王没有防备,所以被杀了。
     从生产力来说,周远落后于殷。如酒,酒是粮食酿造的,在殷国,不仅帝辛饮酒,普通人也饮酒。因为粮食多,除吃之外,多有剩余,酿酒成风。在周国,生产力低下,所收粮食尚不足以填饱肚子,哪有余粮做酒?所以,酒就成了奢侈品。国家禁止做酒,禁止饮酒。因为酒做多了,就会有更多的人饿肚子。周人禁酒是其农业落后的反映,不是文王武王周公廉洁朴素,或者有别的什么高贵品质。再如手工业,殷国手工业己相当发达,周国很少,所以殷亡之后,周人把殷国的手工业者瓜分了,而且待遇也比其他人高。
     从领导水平说,帝辛兼天下,诸侯朝,人迹所及,舟楫所通,莫不宾服。周灭殷之后,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无从下手。第二年,武王访问箕子,求教治国之术,箕子以《洪范》告之。
     从法律来说,周没有完善的法律,灭殷之后,仍以殷的刑法为准则(《康诰》)。
     从礼节来说,周灭殷之后,仍沿用殷的礼节(《洛诰》)。
     究竟谁代表先进,这不一清二楚了吗!
     有人说,武王、周公“仁”,仁者爱人。他们爱人吗?我们还是让他们自己的言行来证明吧!帝辛已经殉国了,武王到了帝辛殉难的地方,亲自照帝辛的尸体射了三箭,用轻剑砍杀,又用黄铖斩下帝辛的头,悬在大白旗上。又到帝辛的嬖妾处,二女也都己自杀,武王又射三箭,用剑砍下头,挂在小白旗上。对尸体还下如此毒手,是暴?是仁?殷国是武王的姥姥家,帝辛还是他的老表,还应该说帝辛也是他们的恩人。如此对待,仁在哪里,情在哪里?
     周公对康叔说,有一群人在一块喝酒,你不要放纵他们,把他们全部逮捕,押送到我这里来,我要把他们杀掉(《酒诰》)。对那些有意犯罪者,即便他犯的罪很小,也不能放过(《康诰》)。这种作法,这种指导思想,难道也叫仁吗?
     召公告戒成王说:你要敢于用刑杀的办法治理小民(《召诰》)。这不是公然教唆国王杀人吗?这也叫仁?
     他们对殷遗民说,我分给你们土地,是为了让你们敬事我们周国,如果你们不敬事我们周国,不但要收回土地,而且要惩罚你们(《多士》)。公然推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难道这也是仁?周人善于耍两面派。如文王一面说不敢叛殷,背地里极积作叛殷准备;周公对外大肆宣传周代殷是上帝的安排,谁都得服从,天命不可违,对内又说,“天不可信”;一面告诉康叔对不听话的人要坚决杀掉,一面又对康叔说:这不是你在刑罚人,是上帝让你刑罚人。这里诚信何在?难道这也是仁?这就叫明德?
     《淮南鸿烈》曰: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剖比干,剔孕妇,杀谏者。文王乃遂其谋。难道这也是仁?如果帝辛的作为是事实,那么,文王才真“助纣为虐”。
     从对历史的贡献说,帝辛更新观念,能认真听取妇人的意见;对战俘,不把他们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从事各种生产劳动,这就发展了生产力;对奴隶放宽管束,对有才能的奴隶授以官职,这不能说是任人唯贤,但起码可以说这是对任人唯亲用人制度的一种冲击,一种打击;不能按时祭祀鬼神,说明神鬼观念淡薄了,这对迷信思想也是一种冲击;帝辛征服东夷,不仅保住了国家的安全,扩大了领土,而且把中原文明带到了淮河长江流域,加速了中原与江淮之间的文化交流;《淮南子》曰: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这么广茅的地方可以说是今天中国的一个雏形,实现了中国的初步统一。然而文王武王及周公他们有什么历史功绩呢?他们耍阴谋,施脆计,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以一个落后的小国推翻了帝辛的先进大国,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大的波折,除此以外还干了些什么呢?将一个京畿之地分成邶、鄘、卫三国,加上武庚统治的朝歌就够四国了。又实行大分封,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国五十三个。从此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纷起,战乱不断,一直延续了八百年。这是功还是过?一个社会制度落后、文化落后、法制礼制都落后的领导集团,代替了社会制度先进、文化先进、法制礼制先进的领导集团,这是进步还是落后了呢? 
     六、可恶的双重标准 
     事物分类要有统一标准,评价事物也要有统一标准,评价人物更应有统一标准,统一角度。如国王、皇帝的生活,哪一个国君的生活水平不是这个国家最高的?为什么帝辛就是贪图享乐而别人就不是?再如对女人,帝辛宠一个妲巳就成了大罪过,皇帝们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为什么么就是正常的?“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淮南子》),为什么文王十五岁时就有了第二个儿子武王,这不是好色?连“非法”也不是罪过?
     文王“为玉门、筑灵台、相童女、击钟鼓”。他的国家那么小,那么穷,文王生活那么奢侈,不是罪过。而帝辛国家那么大,那么富,建了个鹿台就成了大罪呢?同样的事情,对不同的人来说性质就会截然相反,这是不公平的。     帝辛征东夷是自卫性的,又是安抚性的,有人就说帝辛“穷兵赎武”。文王获征伐权后,“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邗。明年伐崇侯虎。”谁不听我说,我就伐谁,不但没人说“穷兵赎武”,反而赞扬说完成了对殷的战略包围。
     同样是对自己国家的领导人不满,称殷的三个反对派箕子、比干、微子为“三仁”,而且微子己经叛国,还要称“仁”。称武王的反对派“三监”,叫“三监”叛周,是叛徒。
     帝辛杀比干是残暴,周公杀管叔,却说“周公杀兄,犹之为仁。” 这些都是什么逻辑?
     周是小国,周人自己也说自己是小国。有人强调周的胜利时,也说周是小国。因为小国打败大国,了不起。然而,强调帝辛昏庸时,又说文王乃献洛西赤壤千里,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焉。既是百里小国,何来赤壤千里?强调文王仁时,说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事殷。既为百里小国,何来三分天下有其二?难道这些说法不矛盾吗? 
     成者王,败者贼,不应该成为我们衡量事物的标准,不能因为武王打败了帝辛,就说武王对,一切都对,好,一切都好。帝辛失败了,就说帝辛坏,一切都坏。一切应该实事求是,这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七、帝辛的恶名是怎样形成的
     帝辛的残暴是周人为了说明伐殷有理,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强加给帝辛的。后人怕得罪周人,都跟着喊。有言曰:谎言重复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再后来的人莫得其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结果帝辛的所谓罪过代代叠压,以讹传讹。有人讲点实情,也形不成气候,改变不了形势,所以历代有人为帝辛鸣不平,历代潮流说法都说帝辛是暴君。现在,我们分阶段来看帝辛的所谓罪过。
     伐殷时周人仅提出帝辛三大罪状,这三条在前面我们己有分析,不是什么罪状,而是观念更新思想进步的必然结果。说明这时周人拿不出帝辛的真正罪过。
     周公东征前,周人并没有批评过帝辛的什么罪过。没有发布过任何有关帝辛罪过的文诰。这进一步证明殷王没有什么罪过。
     周公东征之后,周人看到帝辛影响力太大,不搞臭他,就会直接影响其统治地位的巩固,所以要加大对帝辛的批判力度。但是,除了说帝辛饮酒享乐之外,又提不出更多的问题。周人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殷人的质问,为什么灭殷?理由何在?周人无言以对。他们面对殷遗民,无法胡编乱造帝辛的罪过,所以,只好利用殷人信鬼神的特点,把责任往上帝身上推。他们对殷民说,不是我小小的周国敢夺取殷国的大命,因为上天不把大命给予那些善于说慌而又胡作非为的人,所从才辅助我们周国。假如上帝不给我们,我们是不敢妄求这个大位的。上帝是圣明而威严的,我们下民只有本着上帝的旨意行事(《多士》),你们殷人也不要怨恨我们。
     在以后的发展中,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不惜“以无为有”,给帝辛又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把帝辛和夏桀相提并论,把桀王的罪名加到帝辛的头上,依据桀描绘了一个纣的形象,这是很不应该的。桀为国而死了吗?夏遗民为桀反叛过殷吗?没有。所以,桀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许多正义者的不满,孔子的学生、帝辛的老乡子贡就忿忿不平地抗议,为帝辛打抱不平,指责小人将天下的坏事尽往帝辛头上安。如刘向《新序·节士》曰:桀为酒池,足以运舟,糟丘足以望七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年千人。贾谊《新书六·春秋》曰:宋康王……剖伛者之背,折朝涉之胫,国人大骇。后来人们把酒池折胫之事又都安到了帝辛头上,这就是例证。
     八、结尾
     纵观历史,从帝辛软囚文王、坚信西周、放纵微子、慷慨殉国、夷齐责周、殷遗民叛周等历史事件看,从朝歌人民用地名、民间故事纪念帝辛的情况看,殷帝辛不是一个暴君,更不应该是一个暴君的典型。在有些问题上,帝辛不但不残暴,反而显得颇为仁慈。如,对文王,对他的反对派。再加上他对我国历史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应该说,殷帝辛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国君。当然,人无完人,肯定殷帝辛有他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能要求殷帝辛完美无缺,但要分清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对有些指责也要作历史的分析,如指责帝辛沉湎酒色,带的殷民也爱喝酒。帝辛爱喝酒,这可能是事实,因为殷国农业发达,粮食多,所以做的酒多,喝酒的人也多。周国农业落后,粮食少,吃饱肚子尚且困难,那有粮食做酒。所以酒很少,酒成了稀有物,喝酒是一种奢侈。所以,文王反对喝酒,谁喝酒他指责谁。帝辛喝酒,酒量也大,因为酒多,殷民也喝。这种情况在周人看来,就是一种罪过。也不要说帝辛好色,如果帝辛真的沉湎酒色,他还会倒曳九牛扶梁易柱吗?他还会带兵打仗、亲征东夷、亲赴牧野沙场吗?按照古人规定男子三十才能结婚,但是,文王十五岁就有了武王,己经生了两个孩子了。这又该作何解释?武王、周公、姜太公是一伙暴徒,他们利用、玩弄各种手段,侥幸地战胜了帝辛,于是就利用自已手中的权力大力美化自己,丑化侮辱帝辛,后人又依从前人,使帝辛蒙受了几千年的不白之冤。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客观地评价殷帝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历史使命和新课题(本文有所删节和改动)。

2018年8月24日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