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详细内容  

前徒倒戈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19-05-13  点击:603
    编者按:3000多年前的“牧野之战”,终结了殷商王朝600年的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战争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进步。但是,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本网站前已刊登有关“牧野之战”的文章多篇,今再发表叙述“牧野之战”文章一篇,文中无意贬低所涉先祖名讳,只是探讨历史真相,总结历史,感悟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使历史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深思,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前徒倒戈”这个成语典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谁是倒戈的主角,时有异说,大体存在士卒倒戈和俘虏奴隶倒戈两种说法。“前徒倒戈”这个成语出自《尚书•武成》,文中写道:“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商代的主要兵种是徒兵和车兵,商周时期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与当代的坦克步兵协同作战相似。前徒倒戈中的“徒”指的是商军士卒,那么倒戈的主角就是商军士卒了。正史中长期采用这种说法,如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写道:“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奴隶和俘虏倒戈的说法是现代才明确提出的。此说法是纣王(帝辛)在兵临城下之时,才发兵拒敌,但商军主力留在了东夷前线,只好临时将俘虏奴隶武装起来,抵抗周兵,结果是奴隶俘虏在牧野战场上倒戈。如:郭沫若 《屈原研究》三:“当兵的结果,故惹起‘前徒倒戈’的悲剧,便是俘虏兵掉头,或奴隶叛变。”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中明确写道:“纣王只好把大批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战争俘虏匆忙武装起来,开向牧野,驱上战场。商周双方会战于牧野……在激烈的战斗中,商王军队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掉转矛头,配合周军,进攻商纣。”按此说则倒戈的主角是俘虏奴隶。
    个人认为,倒戈的主角是纣王(帝辛)的政敌旧贵族,反对纣王(帝辛)的上层贵族策划并指使了士卒“倒戈”,从这个角度说,牧野之战无疑是一场政变。有史学家认为:“前徒倒戈”、“纣卒易向”,则是商人旧贵族发动的对纣的叛乱行为,而这些旧贵族与武王事先有所约定,所以有“约期牧野”之辞。
    关于牧野之战,《尚书》《诗经》《逸周书》《竹书纪年》、先秦诸子、《史记》等对之有或详或略的记载,我们可以从这些记载中捕捉到一些儿“政变”的信息。
    《逸周书•酆谋》是对周武王与周公在丰相谋兴师伐商的记录。此篇开头就提出:“维王三祀,王在酆,谋言告闻。”也就是说:武王三年,周武王在新都丰邑。有人将商谋伐周相告。说明商都朝歌有周国的奸细,时刻监视纣王(帝辛)的活动,随时将商王室的重要机密传递给周武王。知道核心机密并告密的人只能是商王室贵族。
    商纣王(帝辛)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改革,其中重要一项是集中王权,剥夺各世家世族的特权,削弱神职官员的参与决策权。纣王(帝辛)疏远王室宗亲,任用身份低微效忠自己的亲信为官,从而摆脱旧贵族的限制。纣王(帝辛)这项改革有点儿与我们较为熟知的清朝初期加强皇权相似,清初逐渐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军国大事,均有宗亲贵族共议共决,有浓厚的贵族军事民主制的色彩。但是清朝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经历了一个缓慢过程,方法巧妙。如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 年)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径由南书房传渝或遵旨起草上谕,直接地行使皇权。雍正七年(公元1729 年)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而商代的纣王(帝辛),直接剥夺了宗亲贵族和神职官员的世袭特权,引发了王室宗亲分裂。旧贵族或逃亡,或对抗、叛乱,或暗中联合周人。如:《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奔周。”投奔周的还有向挚、辛里等。?子、胶鬲背叛纣王(帝辛),与周暗中联合。如,《吕氏春秋•诚廉》载:“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更有甚者,实力较强的贵族公开叛乱,如,?容叛乱。《韩诗外传》:“?容尝执羽龢,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
    大家可能心中有一个大大的疑问,西土的小邦周灭亡东方的宗主大国,为什么只有一场都城下的战斗,商国在豫西晋南一带的众多诸侯国为什么没有抵抗?
    据专家考证,商代王室贵族的封地多在豫西晋南一带,比如商纣王(帝辛)的长兄?子的早期封地就在晋东南。这些旧贵族早已与周暗中勾结,日夜盼着商纣王(帝辛)倒台。由于旧贵族的背叛,才使周武王沿途未遭抵抗,一路畅通无阻。
    就是在武王进军朝歌途中,还在沟通联系。如,《吕氏春秋•贵因》载:“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侯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子、胶鬲是与周秘密签订盟约的。签订盟约的事情肯定是背着商纣王(帝辛)的。胶鬲侯周师的事情也应该是背着商纣王(帝辛)的。周武王也绝对不可能让胶鬲把这次冒雨雪长途奔袭朝歌的重要军事机密透露给纣王(帝辛)。那么,谁派胶鬲候周师呢?必是?子。
    我们对胶鬲了解较少,其实胶鬲是个红顶商人。此前与姬昌就认识,早有约定。《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帝辛),以作为内应 。《国语•晋语一》:“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胶鬲侯周师就是约定投降时间地点。陈奇猷认为胶鬲是?子与周武王约定攻纣的使者,即周人的进攻其实是在与商人旧贵族里应外合的情况下进行的。
    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开战前,已经与旧贵族约定好了“倒戈”方式。倒戈是个技术活,需要有影响力的人指挥,事先约定好投降地点、时间和方式,并且得到“缴枪不杀”和“立功受奖”的保证。因此,有了《牧誓》篇中的“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意思说的非常明了,战场在商都郊外,在战斗中,肯定有人投降,不要攻击从敌方奔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为我们自己服役。如果没有内应,如果没有约定好一切,周武王绝对不冒此险,将国运押上,未将全部兵力聚齐,便奔袭朝歌,也许会落个飞蛾投火的下场。
    《逸周书•武寤解》载:“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约期于牧,案用师旅,商不足灭,分祷上下。王食无疆,王不食言,庶赦定宗。”(译文为:周武王赫然奋发威烈,八方诸侯全都发兵响应。高高的城墙若平地,殷商百姓归服如化。相约会师在牧野,查点军队,商纣王兵力不足,必灭无疑。分别祷告天地,周武王恪守信用,赦免纣王手下民众,立武庚为宗主。)此段文字说的很明白,因为有商人早已归附周国,并且有战前相约,商纣王(帝辛)有再多的兵力也不怕,必能战胜商纣王(帝辛)。
    战斗是在黎明开始的,利簋铭文载:“珷(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有商。辛末,王才(右)(?)(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方亶)公宝尊彝。”意思是:甲子年正月初一的夜里(也有解释早晨6、7点),周武王发动了进攻。当时还下着雨,《国语•周语下》中记载:“王(周武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诗经•大明》中记载了这场“三千年前的闪电战”。“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快速进攻)大商,会朝清明……燮伐(偷袭进攻)大商。”看来,周武王完全没有把商纣王(帝辛)的大军放在眼里,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地点果断冒雨发起进攻。
    有些儿商朝贵族在战场上按事先“相约”导演“前徒倒戈”,有些儿商朝贵族主动打开城门,待在道路两旁迎接,更有甚者,:“周武王伐纣克殷,?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子,复其位如故。”?子自缚跪在武王面前投降,把象征王权用来分封时使用的白茅献给武王,一副商奸嘴脸,首创了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投降模式。司马迁为后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史记•周本纪》:“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商人皆再拜稽首。”这里的“商国”指商都朝歌。百姓指百官、贵族。在战国以前,百姓是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一般平民没有姓。稽首:叩头到地。古时九拜礼仪中最恭敬的一种。旧贵族集团就是以这样的态度迎接敌军,为何不把守城门,等待援军?
    此时,?容也出场了。?容在反叛商纣王(帝辛)失败后,即逃亡在太行一带。而武王克商后,他又出现在商都朝歌,《商王世纪》:“?容及殷观周君之人”。《史记•周本纪》:“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容之闾”,《世说新语•德行第》:“武王式?容之闾,大概就因为他是反纣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容很可能即在豫西为武王开道的商旧贵族之一。
    从《诗经•周颂•臣工之什•振鹭》和《诗经•周颂•有客》两首诗来看,周人大肆赞美?子,待?子为上宾。
    周武王一举灭掉了商纣王(帝辛)后,那些忠于商纣王(帝辛)的贵族将领以及诸侯国、方国可惨了。周武王一番大肆屠杀商人,捕捉俘虏,还把100多个殷商贵族带回周京,作为“人牲”用于祭祀杀掉,将商纣王(帝辛)等首级等“燎于周庙”,另外还猎杀了一万多头珍禽异兽,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等。周武王残暴至极,周人在伐商不久作的《逸周书•世俘》中有记载,很多权位史学家认定《世俘》是周初最可信的可靠的文献,反映了周初真实的历史。在此暂不赘述。
    我们再看看距武王伐纣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最近的著名评论。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在《荀子•儒效篇》说:“鼓之而纣卒易向,遂乘殷人而进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大意是:(周军)击鼓进攻,纣王(帝辛)的士兵就掉转方向倒戈起义了,于是就凭借商王朝的士兵而诛杀了纣王(帝辛)。原来杀纣王(帝辛)的并不是周国的人而是依靠了商朝的人。荀子在《荀子•成相》中还说到:“武王怒,师牧野,纣卒易向,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于宋。”意思是周武王一气之下率师于牧野,与商军一场大战,决战中,纣卒突然纷纷倒戈,助周伐纣,之后?子下车投降,武王称赞他,后来将他封于宋。
    上篇我已经论证过,商纣王(帝辛)根本不可能临时调集并武装大批战俘奴隶投入战场。上篇我还说过,国王要打仗,除亲自掌握的兵力以外,还有王室贵族(族邑之长)作为将领带兵参战。如?子,他既是王室大臣,又是诸侯国君、族邑之长,还是其武装部队将领。
    写道这里,大家心里已经明了谁是牧野之战中倒戈的主角了,我也不必长篇累牍的举例论证了。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牧野之战时,一开始?子等旧贵族作为将领,率领自己的武装跟随商纣王(帝辛)出都城,开拔到与周军对决的阵前,按战前相约,突然他们振臂高呼,命令自己的士卒纷纷“易向”“倒戈”,之后他和其他旧贵族率先“下车”与周武王接洽,武王友善地对待他们。旧贵族得到了善待,导致了纣死国亡。一代伟人毛主席总结这段历史后给?子贴了个标签——“汉(商)奸”。
    牧野战场上前徒倒戈的主角是以?子为首的旧贵族集团。
(作者:夏伟田   题目编者加)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